比特派安卓版下载链接地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_百度百科
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化石能源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化石能源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它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是一次能源。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后,都会散发出有毒的气体,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燃料。化石能源所包含的天然资源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中文名化石能源来 源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种 类一次能源包 含天然资源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目录1主要危害2主要区别3相关问题4清洁发展5未来发展主要危害播报编辑化石能源是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2006年全球消耗的能源中化石能源占比高达87.9%,我国的比例高达93.8%。但随着人类的不断开采,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大部分化石能源本世纪将被开采殆尽。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化石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会新增大量温室气体CO2,同时可能产生一些有污染的烟气,威胁全球生态。因而,开发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主要区别播报编辑1、生物能源——又称绿色能源。是指从生物质得到的能源,它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古人钻木取火、伐薪烧炭,实际上就是在使用生物能源。但是通过生物质直接燃烧获得能量是低效而不经济的。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生物能源逐步被以煤和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所替代。 “万物生长靠太阳”,生物能源是从太阳能转化而来的,只要太阳不熄灭,生物能源就取之不尽。其转化的过程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生物质,生物能的使用过程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形成一个物质的循环,理论上二氧化碳的净排放为零。生物能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开发和使用生物能源,符合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因此,利用高技术手段开发生物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部分。当前生物能源的主要形式有四种:沼气、生物制氢、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2、化石能源是指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动植物的遗骸在地层下经过上万年的演变形成的能源。如煤(植物化石转化),石油(动物尸体转化),天然气等。相关问题播报编辑化石能源最终会被可再生能源替代吗?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支撑了19世纪到20世纪近200年来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人类对其的巨大消耗,使化石能源正在逐渐走向枯竭。据美国地质局估计,全世界最终可采石油储量为3万亿桶。由此推算,世界石油产量的顶峰将在2030年出现。由于剩余储量开采难度增大,石油产量会快速下降。世界煤炭总可采储量大约为8475亿吨。长期来看,尽管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相对稳定,但还是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按当前的消费水平,最多也只能维持200年左右的时间。世界天然气储量大约为177万亿立方米。如果年开采量维持在2.3万亿立方米,则天然气将在80年内枯竭。就我国而言,化石类能源探明储量约7500亿吨标准煤,总量较大,但人均能源拥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近几年,我国的能源生产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为20.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比重高达76.4%,原油比重下降为12.6%,天然气占3.3%。我国煤炭储量相对丰富,但从中长期来看,仍面临诸如储存条件、勘探水平、运输条件、安全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能被有效开发利用的煤炭资源量明显不足。化石能源的利用,也是造成环境变化与污染的关键因素。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费,引起温室气体排放,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提高了0.4℃~0.8℃。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所做的气候变化预估报告的结论是,CO2为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其中约90%以上的人为CO2排放是化石能源消费活动产生的。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使用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也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尽管应对措施初步遏制了酸雨范围逐步扩大的趋势,但酸雨仍在局部地区加重;机动车尾气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在大城市,煤烟型空气污染已开始转向煤烟与尾气排放的混合型污染。随着化石能源储量的逐步降低,全球能源危机也日益迫近。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总称。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恰恰是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按照技术种类,可再生能源可分为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过去30年间,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率,超过了一次能源的增长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分别是,风电、太阳能和地热。在1971年至2004年间,风电增长了48.1%,太阳能增长了28.1%,地热能增长了7.5%。小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在价格上已经具有了市场竞争力。我国自《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以来,可再生能源产业也取得了高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70多家风电设备整机生产企业,总生产能力已接近100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连续翻番,2008年当年完成装机容量620万千瓦,超过过去20年的总和,累计达到1217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科技的进步和各国在勘探领域投入的增加,促使不断有新的煤田和油气田被发现,化石能源预测储量有所增长。例如,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天然气预测储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化石能源具有天然的不可再生性。因此,如果不转变能源利用方式,继续大规模开采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枯竭迟早都要到来。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战略选择。许多国家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缓解能源供应矛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已经有50多个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或行动计划,通过立法的强制性手段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2006年3月欧盟首脑会议指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整个欧盟25国能源消耗量的20%,生物液体燃料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0%。2005年,美国提出宏大目标计划,即未来利用风电提供全美国20%的电力供应,2030年生物液体燃料将占美国车用燃料30%以上。我国于2007年9月公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要达到3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要达到6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5%。根据欧洲可再生能源委员会估计,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能满足全球50%的一次能源需求,其中,70%的电力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装机容量为71亿千瓦,年发电21400TWh(太瓦时)。预计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世界一次能源的三分之一,并满足能源增长的大部分需求。事实说明,努力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是保证未来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必然选择,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全部能源中所占比重,最终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清洁发展播报编辑从世界范围看,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仍将是能源供应的主体,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统筹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加快建设先进生产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安全高效开发煤炭。中国煤炭工业坚持科学布局、集约开发、安全生产、高效利用、保护环境的发展方针。按照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原则,推进陕北、黄陇、神东等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和特大型矿井。实施煤矿升级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采煤机械化程度和安全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矿区循环经济,加大煤炭洗选比重,合理开发煤炭共伴生资源。按照能源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长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发展导向,有序建设煤炭深加工升级示范工程。鼓励建设低热值煤炭清洁利用和加工转化项目。加强煤炭矿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做好采煤沉陷区和影响区的生态综合治理、土地复垦等工作。——清洁高效发展火电。中国坚持低碳、清洁、高效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火电。鼓励煤电一体化开发,稳步推进大型煤电基地建设。积极应用超临界、超超临界等先进发电技术,建设清洁高效燃煤机组和节能环保电厂。继续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严格控制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新建煤电机组同步安装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加快既有电厂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改造。鼓励在大中型城市和工业园区等热负荷集中的地区建设热电联产机组。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合理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调峰机组,积极推广天然气热电冷联供。严格控制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新增除“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之外的燃煤机组。加强火电厂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以及碳捕捉与利用封存等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加大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中国将继续实行油气并举的方针,稳定东部、加快西部、发展南方、开拓海域。推进原油增储稳产,稳步推进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重点石油规模生产区勘探开发。加强老油田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加快天然气发展,加大中西部地区主力气田产能建设,抓好主力气田增产,推进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逐步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优化炼油工业布局,建设若干大型炼化基地,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炼油集聚区,实现上下游一体化、炼油化工一体化、炼油储备一体化集约发展。——积极推进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是增强中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将加快煤层气勘探开发,增加探明地质储量,推进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等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优选一批页岩气远景区和有利目标区。加快攻克页岩气勘探开发核心技术,建立页岩气勘探开发新机制,落实产业鼓励政策,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到2015年全国产量达到65亿立方米的总体目标,为页岩气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大页岩油、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强能源储运设施建设。综合考虑目标市场,产业布局调整,煤电、风电、核电、天然气发电、抽水蓄能等电源点建设和进口能源,以及资源地的水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统筹谋划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加快既有铁路干线扩能改造和新建铁路煤运通道建设,提高煤炭跨区运输能力,建设配套港口码头。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北电南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先进输电技术,提高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加强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提高油气管输比例,完善区域运输网络,建设沿海大型油气接卸站。严格落实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律法规,确保油气管道安全运行。统筹资源储备和国家储备、商业储备,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和煤炭储备体系。提高天然气调峰能力。建立健全煤炭调峰储备。未来发展播报编辑有一种说法也比较认同后石油时代已经到来了,您认为随着以后替代能源更多的使用,我们的国际油价,国内的成品油价会越来越高,还是说越来越低,不被大家重视了? [1]牛犁:我个人觉得你提这个“后石油时代”的说法是有可能的,但是至少不是现在,很有可能是将来的某一天,而且这个将来的范围时间可能会是很远的,我自己的理解。因为在可预见的,至少是未来20年左右,毫无疑问,石油、天然气、煤炭传统的化石能源仍然是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一个能源,而且它的占比还是占有非常高的范围。所以,离开这个传统化石能源,单纯依靠新的能源是源源不足以满足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牛犁:当然,绝对不可否认的太阳能、风能,包括核电,也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氢能等等,这一系列新能源发展的确如火如荼,非常之快,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也好,欧洲也好,都把新能源,新材料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点,作为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去努力发展。所以,我们也不能例外,也要重视新能源的发展。这是占据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点的一个地方,所以,我们必须去做。牛犁:但是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后石油时代,新能源的速度快,但是绝对量在总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的比重还是比较有限的,至少是我说的20年还不足以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我自己认为现在谈后石油时代尚早。因为从新能源的角度我们可以充分的论述,一个方面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少一点,尽管我们知道石油的储量按照现有的储采比再挖四十年都没问题,但是这个总是用一天少一天,所以,它的价格短期内很有可能是一个上升的态势。等过上一段时间,石油在整个能源中的比重开始显著下降的时候,或者说有了新能源发展成气候了,成了较大的规模的时候,很有可能它的地位影响作用会逐步的下降。牛犁:但是从新能源的角度来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仅仅是由于传统化学资源稀缺,不够用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气候变化的问题。因为就态势来看的话,由于气候变化给全球各个地方,各个国家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所以,欧美发达国家也好,还是我们也好,都在高度的重视节能减排的工作。牛犁:另一个方面我们反复的强调我们是处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重工业、化工业这些高耗能的行业发展是非常快的,也就是对于石油、煤炭、天然气这些传统的化石能源需求量是特别大,而且还要说的是我们生活角度来看,我们人均GDP超过三千美元了,小汽车要进入老百姓的家庭,我们要住上相对舒适的大房子,这些都意味着需要能源,如果说我们不去控制能源的消费,不去节约它的能耗,不去注意节能减排的话,对于全球的二氧化碳,还有其他的污染物的排放会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新能源我们肯定是要重视和发展,但是跟你的后石油时代还是两码事。 [1]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首个国际清洁能源日: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是一种必然趋势 | | 1联合国新闻
首个国际清洁能源日: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是一种必然趋势 | | 1联合国新闻
跳至主要内容/导航
欢迎来到联合国,您的世界!
Language
العربية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Português
Kiswahili
其它
Hindi हिंदी
Urdu اردو
Global
联合国新闻
全球视野, 常人故事
zh
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素
语言
العربية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Português
Kiswahili
其它
Hindi हिंदी
Urdu اردو
Global
联合国新闻
全球视野, 常人故事
菜单
主页
亚洲及太平洋
非洲
美洲
中东
欧洲
全球议题
和平与安全
经济发展
人道主义援助
气候变化与环境
人权
联合国事务
妇女
法律与预防犯罪
健康及卫生
文化与教育
可持续发展目标
移民与难民
深度报道
人物专访
图片故事
专题报道
秘书长
秘书长发言人
所有发言
精选发言稿
媒体座谈会
公务旅行
新闻媒体
联合国图片
网络电视
会议报道
媒体办证和联络
音像图书馆
语言
العربية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Português
Kiswahili
其它
Hindi हिंदी
Urdu اردو
Global
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素
Audio and Subscription
音频站
订阅
首个国际清洁能源日: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是一种必然趋势
Play video
亚洲开发银行
一名技术人员在泰国的一家太阳能发电厂作业。
打印
电子邮件
首个国际清洁能源日: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是一种必然趋势
2024年1月25日
气候变化与环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为1月26日首个“国际清洁能源日”发表的视频致辞中强调,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必然的”。他呼吁各国政府行动起来、加快转型,尤其是排放量最大的国家需要起到引领作用。
去年8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1月26日为国际清洁能源日,呼吁提高意识并采取行动,以公正、包容的方式向清洁能源转型,造福人类和地球。
清洁能源是一份“礼物”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清洁能源是一份持续带来惠益的礼物:它能够净化被污染的空气,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保障供应,并让数十亿人获得可负担的电力,从而帮助到2030年让所有人都能用上电。不仅如此,清洁能源还能节约资金,保护地球。他强调,为了避免气候紊乱的最严重后果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公平、公正、平等、迅速的方式,从污染严重的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变。能源转型势不可挡化石燃料同样是去年12月在迪拜举行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经过激烈的加时谈判,各国代表就制定“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达成一致,这也是“化石燃料”作为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首次在成果文件当中被提及。同时,各国还在会议上提出,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产能提高两倍。古特雷斯对这一呼吁再次表达了欢迎。他仍然坚信,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必然的。为此,各国政府需要改革多边开发银行的业务模式,让可负担的资金流动起来,从而大幅增加气候资金;各国还需要最晚在2025年制定新的国家气候计划,规划出一条公平公正的向清洁电力转变之路。古特雷斯最后重申,清洁能源的未来势不可挡,各国政府需要以公正平等的方式结束化石燃料时代。可再生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实际上,今年的1月26日还是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创建15周年的纪念日。作为一个全球性政府间机构,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旨在支持各国进行能源转型,充当国际合作平台,并提供清洁能源技术的数据和分析。古特雷斯对该机构所做的工作也表达了赞誉。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数据表明,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确实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势头。据统计,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372吉瓦,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67.52%。总体来看,全球装机发电量当中已有四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同时,化石燃料的价格危机也加大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竞争力。在2022年所有新投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当中,有大约86%的发电成本都低于化石燃料发电。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还估计,截至2022年,全球自2000年以来部署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累计为电力部门节省了5210亿美元的燃料成本。不仅如此,包括提高能效在内的全球能源转型技术投资在2022年创下新高,达到1.3万亿美元,比2021年的投资水平增加了19%,比2019年新冠大流行之前则增加了70%。此外,在过去的十年里,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就业岗位数量几乎翻了一番。2022年,这一数字达到1370万,在2021年1270万的基础上继续增长。
直接通过您的邮箱接收每日更新 点击此处订阅相关主题
下载适用于您的iOS或Android设备的联合国新闻应用程序
可再生能源国际可再生能源署
相关新闻
全球可再生能源工作岗位已达1270万
可再生能源领域过去十年创造的就业岗位几乎翻番
联大主席班迪: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气候威胁 无所作为不是选择
往日新闻
迪拜气候大会呼吁“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秘书长强调“逐步淘汰”势在必行2023年12月13日
气候变化与环境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今天在迪拜闭幕。经过一夜的激烈谈判后,各国代表就制定“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达成一致,这在气候大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然而,对于“逐步淘汰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这一长期呼吁,协议中未能直接提及。
【深度采访】应对气候变化,全球一盘棋——专访中国专家王毅2023年12月12日
气候变化与环境在迪拜举行的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将在明天、12月13日落下帷幕。过去两周的谈判中,重点议题有哪些,谈判最困难的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而中国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联合国新闻》的黄莉玲采访了参加这次大会的中国代表团专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毅。
媒体资讯
Button collapse
广播业者须知
联合国系统新闻链接
媒体通知
联合国期刊
会议记录
视听图书馆
联合国秘书长
Button collapse
公务旅行
媒体招待会
所有发言
联合国秘书长推特
发言人办公室
Button collapse
最新声明
简报要闻
简报记录
给记者的说明
联系我们
Button collapse
联合国新闻应用程序
微博
RSS
新闻导航
联系信息
Footer menu
网址索引
版权
常见问题解答
欺诈警告
隐私通知
使用条款
Social Media Links
Footer buttons
捐款
打印
电子邮件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化石能源何去何从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The Paper
”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化石能源何去何从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化石能源何去何从2022-04-15 17:10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字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孙伟善编者按 2022年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规划》中提出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能源储备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城市、核心区域、重要用户电力应急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在新能源的大力发展下,化石能源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储能又如何助力新能源实现现代能源体系的建设?本期《新能源专刊》约请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伟善、北京建筑节能与环境工程协会秘书长李军,请他们谈一谈在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化石能源、新能源+储能如何破局,达到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为加快构建我国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力争如期达成“双碳”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于2022年3月22日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分为9章27条,清晰阐明了“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方针、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纵观全文,“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内涵,也是对能源系统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随着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在继续发挥能源安全保障作用的同时,如何实现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化石能源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现代能源体系中化石能源保障能源地位不变能源安全保障依然是首要原则和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原油产量稳步回升,天然气产量较快增长,年均增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17.5万公里。能源消费层面,我国煤炭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63.8%下降至2020年的56.8%,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比重由24.2%上升至27.3%。《规划》指出,能源安全保障进入关键攻坚期,并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在油气产业方面,要继续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增强油气供应能力,同时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和管控,研究推进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晋北、新疆准东和哈密等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统筹推进地下储气库、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储气设施建设,提高天然气储备和调节能力。在煤炭产业方面,要加强煤炭安全托底保障,优化煤炭产能布局,建设山西、内蒙古西、内蒙古东、陕北和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增强煤炭跨区域供应保障能力。同时发挥煤电支撑性调节性作用,统筹电力保供和减污降碳。目标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化石能源作为主要能源供给保障的地位不会发生改变,消费比重将维持在80%左右,依然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会有所下降,但仍会在50%左右;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费的比重有所上升,特别是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会上涨很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油气资源配置效率从我国化石能源生产供应现状来看,管道输送承担了我国陆上70%的石油和99%的天然气的输送,是保障能源供应最安全、经济的方式。《规划》指出,到2025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达到21万公里左右,并通过专栏形式对油气资源的产运销接续保障能力、集约输送和存储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实现油气能源供应保障,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推动。一是加快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工程建设。一方面,尽快去除国内输送短板,同时大力拓展海外进口渠道,全方位畅通气路,以便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有效缓解国内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加快新建基础设施,加大老旧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和废弃处置,防止因国际突发事件可能导致的能源产品之间和能源基础设施之间的共振,避免引发系统性能源风险,从而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二是加强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督促企业大力推进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加快构建管道地理信息系统,强化高后果区管控。严格落实油气管道法定检验制度,提升油气管道法定检验覆盖率。三是推进油气体制改革。释放油气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活力和骨干国有油气企业活力,完善全国干线油气管网布局。推动油气经济和价格改革、天然气热值计量改革等工作。推动公平开放,降低管输费用,加快研究制订包括管网在内的油气市场监管规则。完善原油期货市场,适时推动成品油、天然气等期货交易。化石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化石能源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迎来历史性机遇。《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下降18%。从油气勘探开发、加工、运输、储存,分配,废物利用、贸易等全产业链都在主动思考和探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方向和重点工作。实现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发展,一是必须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的原则。推动原料低碳化、轻质化;继续大力推进“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活动,大力降低全行业整体能耗和物耗水平;继续加大技术节能投入力度,加强能源管理中心建设。二是扎实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生产及利用。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碳减排。鼓励煤炭绿色智能开采;严控传统煤化工产能,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提升油气田清洁、高效的开采能力,加快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严控炼油产能,有序推进减油增化,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建设油气电氢一体化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三是加快推进非化石能源发展。要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则,在保证原油、天然气产能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产业,加速布局氢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失时机地实现传统能源同未来新型能源的平稳有序过渡。四是全力突破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创新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的试点。积极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全产业链系统集成技术,研发二氧化碳高效和低成本捕集、输送、长期稳定封存技术装备,争取2030年前在新疆地区、陕甘宁地区、胜利油田、大庆油田等区域,部署一批大型CCS-EOR试点项目,建设一定规模的二氧化碳管输网络。除了围绕上面四个路径和方向开展结构调整、能效提升、科技研发等工作外,化石能源行业还需扎实做好三项重点基础工作。1.培养储备碳排放管理员人才队伍,做好化石能源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准确统一的碳排放数据是开展“双碳”工作的基础。2021年8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了统计核算工作组,这是统筹做好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的重要一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是工作组的成员单位之一。能源行业要尽早建立行业的统计核算工作组,形成长期稳定的工作机制,支撑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目前,联合申报的6家协会,以及轻工、纺织、物流、煤炭、建筑节能等协会,共同组建了碳排放管理员职业协作组,正在开发《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教材、考试大纲、考试题库等,为系统性开展碳排放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基础条件。2.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标准体系。紧密围绕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目标,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合理、适应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推进行业“双碳”急需标准的制定,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化活动,进一步提升标准对“双碳”工作的引领和支撑作用。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结合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实际,积极借鉴和参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基础工作,不断提升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强国内外石油化工组织、企业在碳中和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与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参与绿色贸易体系,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使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赋能化石能源绿色发展“十四五”时期,能源行业进入关键重构期,为大力提升化石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化石能源产业组织升级、流程升级、技术升级、管理升级,必须找准路径整体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一是大力推动行业全产业链智能化转型。在化石能源勘探与生产、自动化无人化作业、降低开发成本、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等领域开展工作。在工程建设、经营管理与决策、生产运行、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质量管控等重点业务领域,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重点业务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水平。二是加快行业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及应用攻关。在经营管理、生产运营、设备健康、安全环保、供应链协同等核心业务环节,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应用,形成满足行业重大应用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实现高质量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联合体率先开展新技术创新试点,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在行业各细分领域的推广应用。三是推动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大力推进5G、云计算、工业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化工园区现代化管理深度融合,构建以互联、互通为基础,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化工园区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园区信息资源和公共数据的互联共享。四是开展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持续开展行业智能制造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结合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新趋势,不断完善智能制造成熟度模型、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建立行业智能制造评估规范。构建适用于行业智能制造发展特点的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宣贯与推广应用。五是加大行业典型示范与推广力度。智能制造重点应用领域与关键环节,开展智能创新试点应用,树立一批行业典型应用标杆和创新示范模式。六是培育行业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立覆盖企业全流程、全业务领域的功能应用路线图,着力解决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建设缺少参照的问题。建设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基础动态信息库,开展供应商信用评级和产品方案定级评价工作,促进行业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组织实施行业智能制造优秀产品(平台)和方案服务商培育行动,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行业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满足当前行业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专业性人才。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4月11日9版责编:丁涛校对:张健监审:韩凤凤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1收藏我要举报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_白皮书_中国政府网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_白皮书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简
|
繁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收藏
留言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
2020-12-21 15:41
来源:
新华社
字号:
默认
大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1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全文如下: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
(2020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走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能源安全新战略
(二)新时代能源政策理念
二、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二)能源节约和消费结构优化成效显著
(三)能源科技水平快速提升
(四)能源与生态环境友好性明显改善
(五)能源治理机制持续完善
(六)能源惠民利民成果丰硕
三、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
(一)实行能耗双控制度
(二)健全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三)完善节能低碳激励政策
(四)提升重点领域能效水平
(五)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
四、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一)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
(二)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化石能源
(三)加强能源储运调峰体系建设
(四)支持农村及贫困地区能源发展
五、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
(一)完善能源科技创新政策顶层设计
(二)建设多元化多层次能源科技创新平台
(三)开展能源重大领域协同科技创新
(四)依托重大能源工程提升能源技术装备水平
(五)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六、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一)构建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
(二)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
(三)创新能源科学管理和优化服务
(四)健全能源法治体系
七、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一)持续深化能源领域对外开放
(二)着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三)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四)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五)共同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主张
结束语
前言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建成较为完备的能源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推进能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的能源发展也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能源领域国际合作,中国能源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生态兴则文明兴。面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中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努力推动本国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与各国一道寻求加快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新道路。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新时代中国的能源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为介绍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成就,全面阐述中国推进能源革命的主要政策和重大举措,特发布本白皮书。
一、走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积极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要求,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新道路,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更好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一)能源安全新战略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
——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持节能优先方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强化能耗强度控制,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推动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培育节约能源和使用绿色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大力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快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推动油气增储上产。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完善能源输送网络和储存设施,健全能源储运和调峰应急体系,不断提升能源供应的质量和安全保障能力。
——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能源科技和装备水平。加强能源领域基础研究以及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着力推动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的融合创新,大力发展智慧能源技术,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健全能源法治体系,创新能源科学管理模式,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健全行业监管体系。
——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坚持互利共赢、平等互惠原则,全面扩大开放,积极融入世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加强能源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畅通能源国际贸易、促进能源投资便利化,共同构建能源国际合作新格局,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和共同安全。
(二)新时代能源政策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能源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用能、贫困人口用能作为能源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强能源民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把推动能源发展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实施能源扶贫工程,发挥能源基础设施和能源供应服务在扶贫中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清洁低碳导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把清洁低碳作为能源发展的主导方向,推动能源绿色生产和消费,优化能源生产布局和消费结构,加快提高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把提升能源科技水平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加强国家能源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能源技术从引进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变,形成能源科技创新上下游联动的一体化创新和全产业链协同技术发展模式。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推进能源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高标准能源市场体系。加强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导向作用,健全能源法治体系和全行业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支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财税金融体制,释放能源发展活力,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日趋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化全球能源治理合作,加快推动以清洁低碳为导向的新一轮能源变革,共同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二、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产生活用能条件明显改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初步核算,2019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39.7亿吨标准煤,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煤炭仍是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能源,2012年以来原煤年产量保持在34.1亿-39.7亿吨。努力保持原油生产稳定,2012年以来原油年产量保持在1.9亿-2.1亿吨。天然气产量明显提升,从2012年的1106亿立方米增长到2019年的1762亿立方米。电力供应能力持续增强,累计发电装机容量20.1亿千瓦,2019年发电量7.5万亿千瓦时,较2012年分别增长75%、50%。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截至2019年底,在运在建核电装机容量6593万千瓦,居世界第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
能源输送能力显著提高。建成天然气主干管道超过8.7万公里、石油主干管道5.5万公里、33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30.2万公里。
能源储备体系不断健全。建成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煤炭生产运输协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电力安全稳定运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源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二)能源节约和消费结构优化成效显著
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012年以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2012年至2019年,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
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初步核算,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2019年新增量和保有量分别达120万辆和380万辆,均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截至2019年底,全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达120万处,建成世界最大规模充电网络,有效促进了交通领域能效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三)能源科技水平快速提升
持续推进能源科技创新,能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成为推动能源发展动力变革的基本力量。建立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成功研发制造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电机组,具备最大单机容量达10兆瓦的全系列风电机组制造能力,不断刷新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建成若干应用先进三代技术的核电站,新一代核电、小型堆等多项核能利用技术取得明显突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能力持续提高,低渗原油及稠油高效开发、新一代复合化学驱等技术世界领先,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成功。发展煤炭绿色高效智能开采技术,大型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98%,掌握煤制油气产业化技术。建成规模最大、安全可靠、全球领先的电网,供电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互联网+”智慧能源、储能、区块链、综合能源服务等一大批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正在蓬勃兴起。
(四)能源与生态环境友好性明显改善
中国把推进能源绿色发展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煤炭清洁开采和利用水平大幅提升,采煤沉陷区治理、绿色矿山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落实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大燃煤和其他能源污染防治力度。推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用煤项目实施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能源绿色发展显著推动空气质量改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大幅下降。能源绿色发展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重要作用,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1%,超过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五)能源治理机制持续完善
全面提升能源领域市场化水平,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活力明显增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办事创业更加便利。进一步放宽能源领域外资市场准入,民间投资持续壮大,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发用电计划有序放开、交易机构独立规范运行、电力市场建设深入推进。加快推进油气勘查开采市场放开与矿业权流转、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原油进口动态管理等改革,完善油气交易中心建设。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进一步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初步建立电力、油气网络环节科学定价制度。协同推进能源改革和法治建设,能源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覆盖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监管、服务的能源治理机制基本形成。
(六)能源惠民利民成果丰硕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能源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保障城乡居民获得基本能源供应和服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能源供应的基础保障作用。2016年至2019年,农网改造升级总投资达8300亿元,农村平均停电时间降低至15小时左右,农村居民用电条件明显改善。2013年至2015年,实施解决无电人口用电行动计划,2015年底完成全部人口都用上电的历史性任务。实施光伏扶贫工程等能源扶贫工程建设,优先在贫困地区进行能源开发项目布局,实施能源惠民工程,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收入增加。完善天然气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供应区域,提高民生用气保障能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取得明显进展,改善了城乡居民用能条件和居住环境。截至2019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面积达116亿平方米,比2016年增加51亿平方米。
三、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树立节能就是增加资源、减少污染、造福人类的理念,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一)实行能耗双控制度
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按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设定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对各级地方政府进行监督考核。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转变发展理念。对重点用能单位分解能耗双控目标,开展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加强节能管理。
(二)健全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修订实施《节约能源法》,建立完善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制度,健全节能监察、能源效率标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等配套法律制度。强化标准引领约束作用,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发布实施340多项国家节能标准,其中近200项强制性标准,实现主要高耗能行业和终端用能产品全覆盖。加强节能执法监督,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执法问责,确保节能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有效落实。
(三)完善节能低碳激励政策
实行促进节能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优惠政策。鼓励进口先进节能技术、设备,控制出口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利用能效信贷、绿色债券等支持节能项目。创新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机制,实施差别电价、峰谷分时电价、阶梯电价、阶梯气价等,完善环保电价政策,调动市场主体和居民节能的积极性。在浙江等4省市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在北京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节能技术和经营模式创新,发展综合能源服务。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行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市场化机制,引导节约、有序、合理用电。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推动终端用能产品、高耗能行业、公共机构提升能效水平。
(四)提升重点领域能效水平
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推动工业绿色循环低碳转型升级,全面实施绿色制造,建立健全节能监察执法和节能诊断服务机制,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提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深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构建节能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交通运输用能清洁化,提高交通运输工具能效水平。全面建设节约型公共机构,促进公共机构为全社会节能工作作出表率。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绿色技术研发、转化与推广。推广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工业节能技术装备、交通运输行业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等。推动全民节能,引导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五)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
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等地区为重点,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散煤综合治理,推广清洁高效燃煤锅炉,推行天然气、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等替代低效和高污染煤炭的使用。制定财政、价格等支持政策,积极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促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推进终端用能领域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推广新能源汽车、热泵、电窑炉等新型用能方式。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在城镇燃气、工业燃料、燃气发电、交通运输等领域推进天然气高效利用。大力推进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的供能方式,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推行终端用能领域多能协同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
四、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确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健全能源储运调峰体系,促进区域多能互补协调发展。
(一)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
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途径。中国把非化石能源放在能源发展优先位置,大力推进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按照技术进步、成本降低、扩大市场、完善体系的原则,全面推进太阳能多方式、多元化利用。统筹光伏发电的布局与市场消纳,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开展光伏发电建设,实施光伏发电“领跑者”计划,采用市场竞争方式配置项目,加快推动光伏发电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光伏产业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完善光伏发电分布式应用的电网接入等服务机制,推动光伏与农业、养殖、治沙等综合发展,形成多元化光伏发电发展模式。通过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化发展,为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市场支撑。推动太阳能热利用不断拓展市场领域和利用方式,在工业、商业、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广集中热水工程,开展太阳能供暖试点。
全面协调推进风电开发。按照统筹规划、集散并举、陆海齐进、有效利用的原则,在做好风电开发与电力送出和市场消纳衔接的前提下,有序推进风电开发利用和大型风电基地建设。积极开发中东部分散风能资源。积极稳妥发展海上风电。优先发展平价风电项目,推行市场化竞争方式配置风电项目。以风电的规模化开发利用促进风电制造产业发展,风电制造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产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推进水电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科学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以西南地区主要河流为重点,有序推进流域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合理控制中小水电开发。推进小水电绿色发展,加大对实施河流生态修复的财政投入,促进河流生态健康。完善水电开发移民利益共享政策,坚持水电开发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移民脱贫致富,努力做到“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改善一方环境、造福一方百姓”。
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中国将核安全作为核电发展的生命线,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实行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方针,加强核电规划、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监督,坚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严格的标准发展核电。完善多层次核能、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加强核应急预案和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形成有效应对核事故的国家核应急能力体系。强化核安保与核材料管制,严格履行核安保与核不扩散国际义务,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核安保记录。迄今为止在运核电机组总体安全状况良好,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2级及以上的事件或事故。
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采用符合环保标准的先进技术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推动生物质发电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和农村沼气转型升级。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严格控制燃料乙醇加工产能扩张,重点提升生物柴油产品品质,推进非粮生物液体燃料技术产业化发展。创新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开展地热能城镇集中供暖,建设地热能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区,有序开展地热能发电。积极推进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实施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多措并举促进清洁能源利用。提高电力规划整体协调性,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形成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和调节能力。实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按年度确定电力消费中可再生能源应达到的最低比重指标,要求电力销售企业和电力用户共同履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发挥电网优化资源配置平台作用,促进源网荷储互动协调,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考核和监管机制。可再生能源电力利用率显著提升,2019年全国平均风电利用率达96%、光伏发电利用率达98%、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达96%。
(二)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化石能源
根据国内资源禀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统筹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序发展先进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促进增储上产,提高油气自给能力。
推进煤炭安全智能绿色开发利用。努力建设集约、安全、高效、清洁的煤炭工业体系。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煤炭产能置换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释放优质产能,煤炭开发布局和产能结构大幅优化,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煤炭生产主体。2016年至2019年,累计退出煤炭落后产能9亿吨/年以上。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快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全面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推进大型煤炭基地绿色化开采和改造,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发展矿区循环经济,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建成一批绿色矿山,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煤炭消费中发电用途占比进一步提升。煤制油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等煤炭深加工产业化示范取得积极进展。
清洁高效发展火电。坚持清洁高效原则发展火电。推进煤电布局优化和技术升级,积极稳妥化解煤电过剩产能。建立并完善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机制,严控煤电规划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截至2019年底,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超过1亿千瓦,煤电装机占总发电装机比重从2012年的65.7%下降至2019年的52%。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执行更严格能效环保标准。煤电机组发电效率、污染物排放控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合理布局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鼓励在电力负荷中心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提升电力系统安全保障水平。
提高天然气生产能力。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和资源评价,加强科技创新、产业扶持,促进常规天然气增产,重点突破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推动页岩气规模化开发,增加国内天然气供应。完善非常规天然气产业政策体系,促进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利用。以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为重点,建成多个百亿立方米级天然气生产基地。2017年以来,每年新增天然气产量超过100亿立方米。
提升石油勘探开发与加工水平。加强国内勘探开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研发和新技术应用,加大低品位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原油增储上产。发展先进采油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稳定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东部老油田产量。以新疆地区、鄂尔多斯盆地等为重点,推进西部新油田增储上产。加强渤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近海油气勘探开发,推进深海对外合作,2019年海上油田产量约4000万吨。推进炼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成品油质量升级,提升燃油品质,促进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
(三)加强能源储运调峰体系建设
统筹发展煤电油气多种能源输运方式,构建互联互通输配网络,打造稳定可靠的储运调峰体系,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建设。持续加强跨省跨区骨干能源输送通道建设,提升能源主要产地与主要消费区域间通达能力,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提升既有铁路煤炭运输专线的输送能力,持续提升铁路运输比例和煤炭运输效率。推进天然气主干管道与省级管网、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储气库间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全国一张网”,初步形成调度灵活、安全可靠的天然气输运体系。稳步推进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扩大西北、华北、东北和西南等区域清洁能源配置范围。完善区域电网主网架,加强省级区域内部电网建设。开展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建设能源互联网,推动构建规模合理、分层分区、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
健全能源储备应急体系。建立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战略储备与商业储备并举的能源储备体系,提高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储备能力。完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加快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供气企业、管输企业、城镇燃气企业各负其责的多层次天然气储气调峰体系。完善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为主体、地方政府储备为补充的煤炭储备体系。健全国家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机制,全面提升电力供应可靠性和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健全与能源储备能力相匹配的输配保障体系,构建规范化的收储、轮换、动用体系,完善决策执行的监管机制。
完善能源调峰体系。坚持供给侧与需求侧并重,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技术支撑,增强调峰能力,提升能源系统综合利用效率。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合理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实施既有燃煤热电联产机组、燃煤发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改善电力系统调峰性能,促进清洁能源消纳。推动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电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开展电化学储能等调峰试点。推进天然气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完善天然气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化机制,提升天然气调峰能力。完善电价、气价政策,引导电力、天然气用户自主参与调峰、错峰,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健全电力和天然气负荷可中断、可调节管理体系,挖掘需求侧潜力。
(四)支持农村及贫困地区能源发展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保障水平,让农村居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让所有人都能用上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实施全面解决无电人口问题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底全面解决了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中国高度重视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着力补齐农村电网发展短板。实施小城镇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平原农村地区机井通电和贫困村通动力电专项工程。2018年起,重点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和抵边村寨农网改造升级攻坚。加快天然气支线管网和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管网覆盖范围。在天然气管网未覆盖的地区推进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供应网点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村供能条件。
精准实施能源扶贫工程。能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扶贫的重要支撑。中国合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能源资源,积极推进贫困地区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提升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优先布局能源开发项目,建设清洁电力外送基地,为所在地区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在水电开发建设中,形成了水库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贫困人口更多分享资源开发收益。加强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小水电等清洁能源。推行多种形式的光伏与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建成了成千上万座遍布贫困农村地区的“阳光银行”。
推进北方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是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以保障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减少大气污染为立足点,在北方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清洁取暖。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稳妥推进“煤改气”“煤改电”,支持利用清洁生物质燃料、地热能、太阳能供暖以及热泵技术应用。截至2019年底,北方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约31%,比2016年提高21.6个百分点;北方农村地区累计完成散煤替代约2300万户,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累计完成散煤清洁化替代约1800万户。
五、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
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在能源领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解决能源资源约束、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和挑战。
(一)完善能源科技创新政策顶层设计
中国将能源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能源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安全清洁高效现代能源技术作为重要战略方向和重点领域。制定能源资源科技创新规划和面向2035年的能源、资源科技发展战略规划,部署了能源科技创新重大举措和重大任务,努力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制定能源技术创新规划和《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提出能源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和技术路线图。深化能源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大重要能源领域和新兴能源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
(二)建设多元化多层次能源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建成一批高水平能源技术创新平台,有效激发了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布局建设4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围绕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采、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等技术方向开展相关研究,促进能源科技进步。布局建设80余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和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围绕煤炭、石油、天然气、火电、核电、可再生能源、能源装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研究,覆盖当前能源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前沿方向。大型能源企业适应自身发展和行业需要,不断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形成若干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产业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科研能力建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支持下,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形成了众多能源科技创新型企业。
(三)开展能源重大领域协同科技创新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能源领域关键技术跨越式发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化目标,实施油气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突破油气地质新理论与高效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开展页岩油、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资源经济高效开发技术攻关。实施核电科技重大专项,围绕三代压水堆和四代高温气冷堆技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进核电自主创新。面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部署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与装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新型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等方面研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部署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推动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突破。
(四)依托重大能源工程提升能源技术装备水平
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趋势下,加快传统能源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加强新兴能源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清洁低碳能源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依托重大装备制造和重大示范工程,推动关键能源装备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完善能源装备计量、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提高重大能源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围绕能源安全供应、清洁能源发展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三大方向,着力突破能源装备制造关键技术、材料和零部件等瓶颈,推动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开展先进能源技术装备的重大能源示范工程建设,提升煤炭清洁智能采掘洗选、深水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油气储运和输送、清洁高效燃煤发电、先进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燃气轮机、储能、先进电网、煤炭深加工等领域装备的技术水平。
(五)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当前,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交汇点,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促进能源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大力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建设,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加快智能光伏创新升级,推动光伏发电与农业、渔业、牧业、建筑等融合发展,拓展光伏发电互补应用新空间,形成广泛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新模式。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支持能源各环节各场景储能应用,着力推进储能与可再生能源互补发展。支持新能源微电网建设,形成发储用一体化局域清洁供能系统。推动综合能源服务新模式,实现终端能源多能互补、协同高效。在试点示范项目引领和带动下,各类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形成能源创新发展的“聚变效应”。
六、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构建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
大力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竞争,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能源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培育多元能源市场主体。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能源领域,形成多元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深化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开放油气勘查开采市场,实行勘查区块竞争出让和更加严格的区块退出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口原油。改革油气管网运营机制,实现管输和销售业务分离。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有序向社会资本开放配售电业务,深化电网企业主辅分离。积极培育配售电、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等新兴市场主体。深化国有能源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发展,积极稳妥开展能源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动力。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根据不同能源品种特点,搭建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交易平台,促进供需互动。推动建设现代化煤炭市场体系,发展动力煤、炼焦煤、原油期货交易和天然气现货交易。全面放开经营性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建设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等电能量交易和辅助服务交易相结合的电力市场。积极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二)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
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总体思路,稳步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竞争性环节价格,促进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引导资源配置;严格政府定价成本监审,推进科学合理定价。
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推动分步实现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格由市场形成,电力用户或售电主体可与发电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确定交易价格。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机制改革,实行“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价格机制。稳步推进以竞争性招标方式确定新建风电、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推动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协商或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跨省跨区送电价格。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坚持保基本、促节约原则,全面推行居民阶梯电价、阶梯气价制度。
科学核定自然垄断环节价格。按照“准许成本+合理收益”原则,合理制定电网、天然气管网输配价格。开展两个监管周期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和电价核定。强化输配气价格监管,开展成本监审,构建天然气输配领域全环节价格监管体系。
(三)创新能源科学管理和优化服务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发挥能源战略规划和宏观政策导向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化能源市场监管,提升监管效能,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牢牢守住能源安全生产底线。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能源“放管服”改革,减少中央政府层面能源项目核准,将部分能源项目审批核准权限下放地方,取消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能源项目审批。减少前置审批事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压减办电时间、环节和成本。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能源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应进必进”,提升“一站式”服务水平。
引导资源配置方向。制定实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以及能源发展规划和系列专项规划、行动计划,明确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引导社会主体的投资方向。完善能源领域财政、税收、产业和投融资政策,全面实施原油、天然气、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引导市场主体合理开发利用能源资源。构建绿色金融正向激励体系,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清洁能源。支持大宗能源商品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
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理顺能源监管职责关系,逐步实现电力监管向综合能源监管转型。严格电力交易、调度、供电服务和市场秩序监管,强化电网公平接入、电网投资行为、成本及投资运行效率监管。加强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推进油气管网设施企业信息公开,提高油气管网设施利用率。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高监管公平公正性。加强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建立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制度,实施失信惩戒,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包容审慎监管新兴业态,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畅通能源监管热线,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筑牢安全生产底线。健全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提高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效能,建设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增强防灾治灾能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好转。落实电力安全企业主体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提升电力系统网络安全监督管理,加强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管和质量监督,电力系统安全风险总体可控,未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加强油气全产业链安全监管,油气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持续强化核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核安全监管能力,核电厂和研究堆总体安全状况良好,在建工程建造质量整体受控。
(四)健全能源法治体系
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坚持能源立法同改革发展相衔接,及时修改和废止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法律法规;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完善能源法律体系。推进能源领域法律及行政法规制修订工作,加强能源领域法律法规实施监督检查,加快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新能源等领域规章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进程,将改革成果体现在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中。
推进能源依法治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推动将法治贯穿于能源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管理全过程。构建政企联动、互为支撑的能源普法新格局,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畅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渠道,确保案件依法依规办理,依法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让人民在每一个案件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七、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遵循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国际合作,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扩大能源领域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持续深化能源领域对外开放
中国坚定不移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扩大能源领域对外开放。大幅度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能源领域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持续减少。全面取消煤炭、油气、电力(除核电外)、新能源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推动广东、湖北、重庆、海南等自由贸易试验区能源产业发展,支持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埃克森美孚、通用电气、碧辟、法国电力、西门子等国际能源公司在中国投资规模稳步增加,上海特斯拉电动汽车等重大外资项目相继在中国落地,外资加油站数量快速增长。
(二)着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目标,同各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能源合作,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为推动共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推动互利共赢的能源务实合作。中国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广泛的能源贸易、投资、产能、装备、技术、标准等领域合作。中国企业高标准建设适应合作国迫切需求的能源项目,帮助当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当地技术进步、就业扩大、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与一些国家和大型跨国公司开展清洁能源领域合作,推动形成开放透明、普惠共享、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格局。2019年,中国等30个国家共同建立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设备制造国。积极推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广泛开展可再生能源合作,如几内亚卡雷塔水电项目、匈牙利考波什堡光伏电站项目、黑山莫茹拉风电项目、阿联酋迪拜光热光伏混合发电项目、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和真纳光伏园一期光伏项目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全世界范围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下降,加速了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推动跨国、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联通,为能源资源互补协作和互惠贸易创造条件。中俄、中国-中亚、中缅油气管道等一批标志性的能源重大项目建成投运,中国与周边7个国家实现电力联网,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在更大范围内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国家经济合作。
提高全球能源可及性。积极推动“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内落实,积极参与能源可及性国际合作,采用多种融资模式为无电地区因地制宜开发并网、微网和离网电力项目,为使用传统炊事燃料的地区捐赠清洁炉灶,提高合作国能源普及水平,惠及当地民生。
(三)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按照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双多边能源合作,积极支持国际能源组织和合作机制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作用,在国际多边合作框架下积极推动全球能源市场稳定与供应安全、能源绿色转型发展,为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融入多边能源治理。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下的能源国际合作,在联合研究发布报告、成立机构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中国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与30多个能源领域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了合作关系。2012年以来,中国先后成为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成员国、国际能源宪章签约观察国、国际能源署联盟国等。
倡导区域能源合作。搭建中国与东盟、阿盟、非盟、中东欧等区域能源合作平台,建立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中国推动能力建设与技术创新合作,为18个国家提供了清洁能源利用、能效等领域的培训。
(四)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其他国家团结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和德国等国家支持下,中国着眼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通过经验分享、技术交流、项目对接等方式,同相关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城市示范等领域开展广泛而持续的双多边合作。
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深化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支持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国家、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从2016年起,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启动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和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五)共同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主张
人类已进入互联互通的时代,维护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持续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凸显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中国倡议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协同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清洁美丽世界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改善全球生态环境,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各国应选择绿色发展道路,采取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能源转型,协同应对和解决能源发展中的问题,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协同巩固能源领域多边合作,加速经济绿色复苏增长。完善国际能源治理机制,维护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多边国际能源合作格局。深化能源领域对话沟通与务实合作,推动经济复苏和融合发展。加强跨国、跨地区能源清洁低碳技术创新和标准合作,促进能源技术转移和推广普及,完善国际协同的知识产权保护。
协同畅通国际能源贸易投资,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消除能源贸易和投资壁垒,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开展能源资源和产能合作,深化能源基础设施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寻求发展利益最大公约数,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
协同促进欠发达地区能源可及性,努力解决能源贫困问题。共同推动实现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缺乏现代能源供应的人口获得电力等基本的能源服务。帮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先进绿色能源技术,培训能源专业人才,完善能源服务体系,形成绿色能源开发与消除能源贫困相融合的新模式。
结束语
中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态环境事关人类生存和永续发展,需要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与各国一道,深化全球能源治理合作,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努力实现更加普惠、包容、均衡、平等的发展,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繁荣、宜居的世界。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庞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
中国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
能源保障为经济发展打足“底气”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1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
登录
注册
×
×
×
化石能源_百度百科
化石能源_百度百科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化石能源/5569978
複製
複製成功
化石能源
鎖定
化石能源是一種碳氫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它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積而來,是一次能源。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燒後,都會散發出有毒的氣體,卻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燃料。化石能源所包含的天然資源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中文名
化石能源
來 源
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積而來
種 類
一次能源
包 含
天然資源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目錄
1
主要危害
2
主要區別
3
相關問題
4
清潔發展
5
未來發展
化石能源主要危害
化石能源是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2006年全球消耗的能源中化石能源佔比高達87.9%,我國的比例高達93.8%。但隨着人類的不斷開採,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大部分化石能源本世紀將被開採殆盡。從另一方面看,由於化石能源的使用過程中會新增大量温室氣體CO2,同時可能產生一些有污染的煙氣,威脅全球生態。因而,開發更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是今後發展的方向。
化石能源主要區別
1、生物能源——又稱綠色能源。是指從生物質得到的能源,它是人類最早利用的能源。古人鑽木取火、伐薪燒炭,實際上就是在使用生物能源。但是通過生物質直接燃燒獲得能量是低效而不經濟的。隨着工業革命的進程,化石能源的大規模使用,生物能源逐步被以煤和石油天然氣為代表的化石能源所替代。 “萬物生長靠太陽”,生物能源是從太陽能轉化而來的,只要太陽不熄滅,生物能源就取之不盡。其轉化的過程是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生物質,生物能的使用過程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形成一個物質的循環,理論上二氧化碳的淨排放為零。生物能源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能源。開發和使用生物能源,符合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循環經濟的理念。因此,利用高技術手段開發生物能源,已成為當今世界發達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部分。當前生物能源的主要形式有四種:沼氣、生物制氫、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2、化石能源是指上古時期遺留下來的動植物的遺骸在地層下經過上萬年的演變形成的能源。如煤(植物化石轉化),石油(動物屍體轉化),天然氣等。
化石能源相關問題
化石能源最終會被可再生能源替代嗎?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支撐了19世紀到20世紀近200年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然而,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人類對其的巨大消耗,使化石能源正在逐漸走向枯竭。據美國地質局估計,全世界最終可採石油儲量為3萬億桶。由此推算,世界石油產量的頂峯將在2030年出現。由於剩餘儲量開採難度增大,石油產量會快速下降。世界煤炭總可採儲量大約為8475億噸。長期來看,儘管世界煤炭可採儲量相對穩定,但還是出現了下降的趨勢。按當前的消費水平,最多也只能維持200年左右的時間。世界天然氣儲量大約為177萬億立方米。如果年開採量維持在2.3萬億立方米,則天然氣將在80年內枯竭。就我國而言,化石類能源探明儲量約7500億噸標準煤,總量較大,但人均能源擁有量卻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氣人均剩餘可採儲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近幾年,我國的能源生產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長勢頭。2006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為20.6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比重高達76.4%,原油比重下降為12.6%,天然氣佔3.3%。我國煤炭儲量相對豐富,但從中長期來看,仍面臨諸如儲存條件、勘探水平、運輸條件、安全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能被有效開發利用的煤炭資源量明顯不足。化石能源的利用,也是造成環境變化與污染的關鍵因素。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費,引起温室氣體排放,使大氣中温室氣體濃度增加、温室效應增強,導致全球氣候變暖。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温提高了0.4℃~0.8℃。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所做的氣候變化預估報告的結論是,CO2為温室氣體的主要部分,其中約90%以上的人為CO2排放是化石能源消費活動產生的。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的使用帶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煙塵排放,也是造成我國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儘管應對措施初步遏制了酸雨範圍逐步擴大的趨勢,但酸雨仍在局部地區加重;機動車尾氣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在大城市,煤煙型空氣污染已開始轉向煤煙與尾氣排放的混合型污染。隨着化石能源儲量的逐步降低,全球能源危機也日益迫近。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具有明顯的不可持續性。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斷再生、永續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資源總稱。可再生能源的特點,恰恰是可再生性和環境友好性。按照技術種類,可再生能源可分為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過去30年間,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長率,超過了一次能源的增長率。增長速度最快的分別是,風電、太陽能和地熱。在1971年至2004年間,風電增長了48.1%,太陽能增長了28.1%,地熱能增長了7.5%。小水電、生物質發電、地熱、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在價格上已經具有了市場競爭力。我國自《可再生能源法》頒佈實施以來,可再生能源產業也取得了高速發展。截至2008年底,我國有70多家風電設備整機生產企業,總生產能力已接近1000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連續翻番,2008年當年完成裝機容量620萬千瓦,超過過去20年的總和,累計達到1217萬千瓦,居世界第四位。科技的進步和各國在勘探領域投入的增加,促使不斷有新的煤田和油氣田被發現,化石能源預測儲量有所增長。例如,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天然氣預測儲量一直處於上升趨勢。但是,一個不能忽視的事實是,化石能源具有天然的不可再生性。因此,如果不轉變能源利用方式,繼續大規模開採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枯竭遲早都要到來。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國際上大多數國家的戰略選擇。許多國家把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緩解能源供應矛盾、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已經有50多個國家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或行動計劃,通過立法的強制性手段保障戰略目標的實現。2006年3月歐盟首腦會議指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將佔整個歐盟25國能源消耗量的20%,生物液體燃料的比例至少要達到10%。2005年,美國提出宏大目標計劃,即未來利用風電提供全美國20%的電力供應,2030年生物液體燃料將佔美國車用燃料30%以上。我國於2007年9月公佈《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要達到3億噸標準煤,佔能源消費總量的10%;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要達到6億噸標準煤,佔能源消費總量的15%。根據歐洲可再生能源委員會估計,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將能滿足全球50%的一次能源需求,其中,70%的電力將來自於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裝機容量為71億千瓦,年發電21400TWh(太瓦時)。預計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將佔世界一次能源的三分之一,並滿足能源增長的大部分需求。事實説明,努力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是保證未來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必然選擇,不斷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全部能源中所佔比重,最終實現對化石能源的替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化石能源清潔發展
從世界範圍看,今後相當長時期內,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仍將是能源供應的主體,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統籌化石能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加快建設先進生產能力,淘汰落後產能,大力推動化石能源清潔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節能減排。——安全高效開發煤炭。中國煤炭工業堅持科學佈局、集約開發、安全生產、高效利用、保護環境的發展方針。按照控制東部、穩定中部、發展西部的原則,推進陝北、黃隴、神東等14個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實施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企業兼併重組,發展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優先建設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和特大型礦井。實施煤礦升級改造和淘汰落後產能,提高採煤機械化程度和安全生產水平。大力發展礦區循環經濟,加大煤炭洗選比重,合理開發煤炭共伴生資源。按照能源密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長產業鏈、高附加值的發展導向,有序建設煤炭深加工升級示範工程。鼓勵建設低熱值煤炭清潔利用和加工轉化項目。加強煤炭礦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做好採煤沉陷區和影響區的生態綜合治理、土地復墾等工作。——清潔高效發展火電。中國堅持低碳、清潔、高效的原則,大力發展綠色火電。鼓勵煤電一體化開發,穩步推進大型煤電基地建設。積極應用超臨界、超超臨界等先進發電技術,建設清潔高效燃煤機組和節能環保電廠。繼續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電機組。嚴格控制燃煤電廠污染物排放,新建煤電機組同步安裝除塵、脱硫、脱硝設施,加快既有電廠煙氣除塵、脱硫、脱硝改造。鼓勵在大中型城市和工業園區等熱負荷集中的地區建設熱電聯產機組。在條件適宜的地區,合理建設燃氣蒸汽聯合循環調峯機組,積極推廣天然氣熱電冷聯供。嚴格控制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新增除“上大壓小”和熱電聯產之外的燃煤機組。加強火電廠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開展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以及碳捕捉與利用封存等技術應用示範項目。——加大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中國將繼續實行油氣並舉的方針,穩定東部、加快西部、發展南方、開拓海域。推進原油增儲穩產,穩步推進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等重點石油規模生產區勘探開發。加強老油田穩產改造,提高採收率。加快天然氣發展,加大中西部地區主力氣田產能建設,抓好主力氣田增產,推進海上油氣田勘探開發,逐步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優化煉油工業佈局,建設若干大型煉化基地,形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煉油集聚區,實現上下游一體化、煉油化工一體化、煉油儲備一體化集約發展。——積極推進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利用。加快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是增強中國能源供應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國將加快煤層氣勘探開發,增加探明地質儲量,推進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等煤層氣產業化基地建設。加快頁岩氣勘探開發,優選一批頁岩氣遠景區和有利目標區。加快攻克頁岩氣勘探開發核心技術,建立頁岩氣勘探開發新機制,落實產業鼓勵政策,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實現到2015年全國產量達到65億立方米的總體目標,為頁岩氣未來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加大頁岩油、油砂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加強能源儲運設施建設。綜合考慮目標市場,產業佈局調整,煤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發電、抽水蓄能等電源點建設和進口能源,以及資源地的水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等因素,統籌謀劃能源輸送通道建設。加快既有鐵路幹線擴能改造和新建鐵路煤運通道建設,提高煤炭跨區運輸能力,建設配套港口碼頭。進一步擴大西電東送、北電南送規模,完善區域主幹電網,發展特高壓等先進輸電技術,提高電網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加強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氣主幹管網建設,提高油氣管輸比例,完善區域運輸網絡,建設沿海大型油氣接卸站。嚴格落實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律法規,確保油氣管道安全運行。統籌資源儲備和國家儲備、商業儲備,加強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完善原油、成品油、天然氣和煤炭儲備體系。提高天然氣調峯能力。建立健全煤炭調峯儲備。
化石能源未來發展
有一種説法也比較認同後石油時代已經到來了,您認為隨着以後替代能源更多的使用,我們的國際油價,國內的成品油價會越來越高,還是説越來越低,不被大家重視了?
[1]
牛犁:我個人覺得你提這個“後石油時代”的説法是有可能的,但是至少不是現在,很有可能是將來的某一天,而且這個將來的範圍時間可能會是很遠的,我自己的理解。因為在可預見的,至少是未來20年左右,毫無疑問,石油、天然氣、煤炭傳統的化石能源仍然是這個世界的最重要的一個能源,而且它的佔比還是佔有非常高的範圍。所以,離開這個傳統化石能源,單純依靠新的能源是源源不足以滿足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的。牛犁:當然,絕對不可否認的太陽能、風能,包括核電,也包括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氫能等等,這一系列新能源發展的確如火如荼,非常之快,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美國也好,歐洲也好,都把新能源,新材料作為未來經濟增長點,作為未來技術的制高點去努力發展。所以,我們也不能例外,也要重視新能源的發展。這是佔據未來經濟增長的關鍵點的一個地方,所以,我們必須去做。牛犁:但是我們回到剛才的話題,後石油時代,新能源的速度快,但是絕對量在總的能源消費結構中佔的比重還是比較有限的,至少是我説的20年還不足以取代傳統的化石能源,我自己認為現在談後石油時代尚早。因為從新能源的角度我們可以充分的論述,一個方面石油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點少一點,儘管我們知道石油的儲量按照現有的儲採比再挖四十年都沒問題,但是這個總是用一天少一天,所以,它的價格短期內很有可能是一個上升的態勢。等過上一段時間,石油在整個能源中的比重開始顯著下降的時候,或者説有了新能源發展成氣候了,成了較大的規模的時候,很有可能它的地位影響作用會逐步的下降。牛犁:但是從新能源的角度來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不僅僅是由於傳統化學資源稀缺,不夠用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氣候變化的問題。因為就態勢來看的話,由於氣候變化給全球各個地方,各個國家都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所以,歐美發達國家也好,還是我們也好,都在高度的重視節能減排的工作。牛犁:另一個方面我們反覆的強調我們是處在工業化的過程當中,重工業、化工業這些高耗能的行業發展是非常快的,也就是對於石油、煤炭、天然氣這些傳統的化石能源需求量是特別大,而且還要説的是我們生活角度來看,我們人均GDP超過三千美元了,小汽車要進入老百姓的家庭,我們要住上相對舒適的大房子,這些都意味着需要能源,如果説我們不去控制能源的消費,不去節約它的能耗,不去注意節能減排的話,對於全球的二氧化碳,還有其他的污染物的排放會帶來很大的壓力。所以,從這些角度來看,新能源我們肯定是要重視和發展,但是跟你的後石油時代還是兩碼事。
[1]
參考資料
1.
牛犁:至少20年內化石能源仍然是主要能源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3-08-22]
圖集
化石能源的概述圖(2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36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践踏游戏
(2024-01-05)
1
主要危害
2
主要區別
3
相關問題
4
清潔發展
5
未來發展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反饋
登錄
如何利用化石能源推动碳达峰、碳中和?_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如何利用化石能源推动碳达峰、碳中和?_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2016年05月10日 星期二
公务邮箱
首页
油气动态
人才队伍
科研创新
党群工作
地质云
关于我们
首页 > 油气科普
如何利用化石能源推动碳达峰、碳中和?
发布时间:2021-12-09
作者: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页岩气室职工 高堋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一组词成了当下的热点词汇。“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以及其他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利用或封存,从而使排放的温室气体净增长为零,实现净零排放。那么“碳达峰、碳中和”所针对的“碳”都是从哪来的呢?
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化石能源的消耗是现今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019年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消耗分别占总碳排量的44%、34%、21%、1%。各个行业里,电力、交通、工业、建筑等行业分别占总碳排量的38%、24%、23%、9%。可见,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领域。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之一。能源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样使得能源不断发展。自人类使用火种以来,人类利用的能源类型经历了从薪柴到煤炭,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的阶段,并将从油气转变为新能源。总体表现为从高碳能源(薪柴、煤炭)向中碳能源(石油)再向低碳能源(天然气)最后向无碳能源(新能源)的发展趋势,最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现今人类文明的发展正处于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力的化石能源阶段。
煤炭是人类最早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化石能源,在全球分布广泛,储量巨大,且开采成本和技术要求都很低,价格也非常低廉,以固体形态存在易于保存。它的缺点在于燃烧值低,燃烧效率不高,燃烧时会产生大量废气、废渣,造成环境污染,并且固体能源运输不便,在运输过程中同样会产生污染。
石油是当前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最为重要的化石能源,它的燃烧值和燃烧效率较高,燃烧时不会产生废渣污染,由于是液体可采用管道运输,较为方便。它的缺点在于分布和储量较为局限,勘探开发成本和技术要求较高,价格较贵,且同样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影响。
天然气是最为清洁的化石能源,作为气体能源与液体能源石油有很多相似性,但其在燃烧释放相同能量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是最少的,同时其成分中的有害物质少,燃烧更为环保。因此天然气是当下全世界最为倡导的化石能源。
鉴于全球碳排放的来源仍以化石能源的燃烧为主,根据不同化石能源的特点,为实现能源利用碳中和,《巴黎协定》要求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加快煤炭退出一次能源消费、加快石油消费尽早达峰、加快天然气消费占比提升。为切实履行《巴黎协定》,尽快通过能源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当前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减少了利用煤炭和石油发电,天然气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在近三十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之所以《巴黎协定》和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力发展天然气,主要是基于天然气自身的优点。
首先,相同质量的不同化石能源在燃烧时,天然气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化石能源燃烧所产生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新的化学键形成释放的能量和原有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之间的正向差。三种化石能源燃烧释放能量的差异,是由于三者的主要成分不同造成的: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小分子烷烃甲烷(CH4),石油的主要成分是大分子碳链的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煤炭的主要成分则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化学研究表明,在各种化石能源的主要成分当中,相同质量的小分子烃类物质相较于大分子烃类物质完全燃烧时产生能量更多;其中甲烷(CH4)燃烧时(CH₄+2O₂=CO₂+2H₂O)成键释能与断键吸能的能量差较大,产生的能量较多。这主要是因为小分子烃类物质中的碳氢键占比较高,碳氢键相较于大分子碳链中的碳碳键更易断裂,所需吸收能量较少。因此相同质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时,以小分子烷烃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释放的能量比其他化石能源更多。
其次,天然气燃烧释放较多能量的同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少。根据研究所得,天然气和煤炭燃烧释放相同能量时,天然气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炭的一半。天然气的热值约为8300千卡/立方米,标准煤的热值约为7000千卡/千克,当二者燃烧同时放出10000千卡热量时,天然气产生二氧化碳约2.26千克,标准煤产生二氧化碳约5.14千克。故而天然气因其较高的热值和较低的碳排放量,被称为“低碳能源”。
另外,天然气的化学成分较为单一,不含杂质,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而石油和煤炭燃烧产生碳排放的同时还会产生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较多负面影响。
因此,天然气以其相对于石油和煤炭更为高效、低碳、清洁等方面的优点,或将成为未来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化石能源。
基于这种情况,国际油公司纷纷做出战略转型,以清洁化、低碳化能源生产为目标,加大了天然气业务,提升了天然气产业的盈利能力。其中壳牌公司和BP公司是国际油公司的先行者,两家公司均将天然气等低碳业务从传统油气业务中分离出来,成立了天然气与新能源板块,寻求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在发电业务上的协同效应。道达尔公司也提出了碳排放“净零计划”并继续壮大天然气业务。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作为最清洁的化石能源,天然气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了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过渡的桥梁,将在未来全球能源发展中发挥支柱作用。近五十年来天然气成为了全球能源结构中增长最快的化石能源,这其中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等三类非常规天然气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产业突破,在全球天然气产能贡献中的占比提升,大幅提高了世界天然气的总产量,特别是美国“页岩气革命”,助力美国成为天然气出口国,改变了全球能源供给格局。
从总体来看,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在热值、燃烧效率、碳排放、环保等方面较其他化石能源更具优势,且资源潜力巨大,将在未来世界能源结构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是最现实、可获取的清洁能源。对天然气的大力发展,有助于全球“碳达峰”乃至“碳中和”的早日实现。
上一篇:油气调查中心邀请专家开展“双碳”主题学术交流
下一篇:油气调查中心助力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展教学工作
主办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技术支持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7号 100083 电话:64697565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433号
化石燃料在可持续能源系统中扮演的角色 | 联合国
化石燃料在可持续能源系统中扮演的角色 | 联合国
Skip to main content
Toggle navigation
欢迎来到联合国,您的世界!
العربية
中文
Nederlands
English
Français
हिन्दी
Português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Kiswahili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联合国纪事
Toggle navigation
主页 关于我们 档案 » 文章档案 期刊档案 搜索 对话纪事 联系我们
Ventilation Air Methane Catalytic Turbine ©Wikipedia/CSIRO
化石燃料在可持续能源系统中扮演的角色
作者简介
斯科特•福斯特、大卫•艾辛格
斯科特•福斯特是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可持续能源发展司主任。大卫•艾辛格是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可持续能源发展司经济事务干事。
气候变化是当今最大的挑战之一,不过,实现能源普及以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也同样重要,所以,应对气候变化是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重大任务。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进步为能源系统实现目标增添了信心和希望。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显著下降以及技术突飞猛进,表明可再生能源资源可以在全球电力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具有很高成本效益的能源储存技术取得了期待已久的突破,将使现有的一次能源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这些趋势必然会让人以为化石燃料在能源系统中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没有必要寻找新的化石燃料资源,我们应该尽快停止使用化石燃料。这个观点会进而导致人们认为当今全球能源系统中分为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所谓“好”技术和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坏”技术。事实上,两类技术的区别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化石燃料仍是能源系统的组成部分的情况下,化石能源价值链中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以及甲烷排放管理也有助于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这些技术能够使化石燃料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非问题的一部分。在理性经济学的指引下,所有技术在能源系统中都可以扮演各自的角色。
化石燃料占目前全球一次能源需求的80%,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有三分之二来自能源系统。鉴于人们认为甲烷和其他短期气候污染物排放都被严重低估,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排放量占比可能更大。此外,在世界各地,有大量生物质燃料用于小规模供热和烹饪。生物质燃料十分低效且污染甚重,对较不发达国家的室内空气质量影响尤其重大。用这种方式利用可再生生物质燃料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问题。
如果当前的趋势持续下去,也就是说,如果目前的化石燃料比例保持不变,且截至2050年能源需求翻一番,那么,碳排放量必然会远超为了将全球平均升温幅度控制在2oC以下所允许的上限。这样高的排放量将会对全球气候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能源部门有大量的减排机会,主要是通过转换燃料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减少能源消耗量和能源部门的净碳强度。
减排并不意味着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但必须有重大转向。同往常一样使用化石燃料肯定违背全球能源系统的减排目标。能效和可再生能源一直被视为实现气候目标的必然解决方案,但是只有这两种解决方案不足以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捕获与封存的应用必须纳入解决方案范畴,预计到2050年该技术将使年排放量下降16%。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综合报告预测,在没有碳捕获与封存的情况下控制能源部门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将增加138%。
在当今的能源系统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不可能替代化石燃料,主要是因为不同能源分部门从化石燃料转换到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存在差异。例如,在水泥和钢铁生产等工业应用中,排放来自能源使用和生产过程。目前,能替代当前生产技术的备选技术还不能达到所需的规模,因此在中短期内现有技术继续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碳捕获与封存就是满足当前需求的解决方案,可以为替代能源的开发争取必要的时间。
未来利用碳捕获与封存的情形都与能源系统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实施重大转型有关。因此,这些情形都不是“同往常一样使用化石燃料”,而是全球化石燃料消费总量大量减少,电力生产和工业加工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能源系统的转型支持所有能推动能源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
因此,2014年11月,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欧洲经委会)会员国听取了世界各地专家的意见,通过了一系列关于碳捕获与封存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强调应达成如下国际气候协定:
接受多种财政工具来鼓励碳捕获与封存;
应对水泥、钢铁、化工、精炼和电力生产等工业领域的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需求;
保证各国政府合作赞助和支持多个规模化示范项目;
二氧化碳注入水库可以提高碳氢化合物回收,便于永久封存并加以处理和计量。
如果这些建议得以实施,可以让仍高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联合国会员国加入全球减少气候变化影响的行列,而非气候变化的罪人。这项技术已经在加拿大、挪威和美国得到规模化证明,目前在世界各地共有近40个项目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为确保该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在2025年实现大规模部署,就必须提高碳捕获与封存的效率、降低成本,更合理规划储存选项,为此近期措施至关重要。
二氧化碳排放并非化石燃料利用中所需要解决的唯一问题。整个化石燃料价值链,包括天然气、煤炭石油生产与使用,估计每年产生1.1亿吨甲烷,在甲烷总排放量中占很大的比例。作为一种强悍的温室气体,甲烷排放必须显著减少。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在天然气生产、加工、储存、传输和分配过程中,有部分甲烷会散发到大气中。据估计,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由于排气、泄漏和燃烧损失8%的天然气产量,造成重大的经济和环境损失。在形成煤炭的地质作用中,大量甲烷陷在岩石的周围和内部。与煤矿开采相关的活动(包括开采、粉碎和分配等)会释放出其中部分甲烷。同煤炭的形成一样,形成石油的地质作用也会产生大量甲烷,这些甲烷会在开采和萃取阶段被释放。石油的生产、提炼、运输和储存过程也会释放甲烷,同样,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甲烷。燃烧过程都不是完美高效的,所以,当化石燃料用于发电、供热或用作汽车燃料时,都会排放甲烷。
甲烷管理的最大挑战,是要用最先进的监测和测量技术来精确监测和记录甲烷排放,然后采取最佳的解决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泄漏和排放。这个过程将会产生经济效益、降低健康影响、提高安全性并减缓全球变暖。具有多项效益的管理甲烷排放极具吸引力,但是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证明这个领域取得了足够的进展。
应对可持续能源问题要求最广泛的利益攸关方参与,而忽视化石燃料的作用将会带来负面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有大量未开发的化石燃料资源,他们也希望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展各自的经济。坚持让他们花巨大的代价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可能制造不必要的紧张。他们认为,发达国家正是依靠化石燃料达到如今的经济水平,且如今仍然严重依赖化石燃料。相比“只利用非化石能源”的议程,另一种替代方案是鼓励各国使用各自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如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化石燃料),这将是更加务实、更加平衡的方案。
另一个经常挨骂的利益攸关方群体是私营部门,尤其是化石燃料企业。事实上,私营部门拥有知识专长,而且通常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世界实现向包容性绿色经济转型。充分利用大企业的资金优势和专业知识优势有助于促进转型,而如果将他们排斥在外,则会使这个进程变得更加艰难,且代价更为昂贵。
一个长期存在的关键挑战是确保在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缩小能源领域的生态足迹。向可持续能源系统过渡是从来源到使用提高能效、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影响、降低能源和碳强度以及纠正能源系统已犯错误的好机会。抓住这个机会,需要协调的能源审查和对多部门进行改革。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考虑到能源供给来源地和需求中心的距离较近,欧洲经委会地区有更多的经济优势。如果该地区的能源市场在一个高效率的框架内实现完全一体化,将会显著提高能源的技术、社会、经济以及环境贡献。
在欧洲经委会地区建设面向未来的可持续能源系统,要求当前的系统必须实现重大的转型。提高能效不仅与消费者层面的能源问题(如节能房屋、汽车和家用电器)有关,还关系到电力生产(发电)、传输和分配等上游环节的能效。这是加速从传统的能源商品买卖向基于创新提供能源服务转型的好机会。
遵循通常运营规则的智能能源网络的发展,为强化技术协作从而推动低碳技术在最大范围内进行高成本效率渗透和改善能源系统的韧性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在未来几十年内,化石燃料仍将是全球能源系统的一部分。它将会继续支持世界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气候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针对化石燃料在全球可持续能源系统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公开、透明的讨论。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下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际,让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参与讨论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会改变政治机制,有助于达成强有力的巴黎气候协定。
维萨尔•艾哈迈德
消除残割女性生殖器,幸存者可以成为变革的有力推动者
今年的残割女性生殖器零容忍国际日全球纪念活动重点关注幸存者在领导#终止残割女性生殖器#运动的过程中所发的声音.
梅根•林恩
《联合国纪事》(1946-1949年)所记述的埃莉诺•罗斯福:关于《世界人权宣言》的拟订
今天,《宣言》仍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它是各种人权条约、法律、文书和机制的起源。
尼吕费尔•奥拉尔、波格丹•奥雷斯库、帕特里夏•加尔旺•特莱斯、胡安•何塞•鲁达•桑托拉里亚
海平面在上升,希望也在浮现:应对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国际法进展
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海平面上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法问题。
United Nations
捐款
twitterflickr
网址索引联系我们版权所有常见问题解答提防诈骗隐私通告使用条款
环境署:多国计划生产的化石燃料超过实现升温目标所允许上限的一倍 | | 1联合国新闻
环境署:多国计划生产的化石燃料超过实现升温目标所允许上限的一倍 | | 1联合国新闻
跳至主要内容/导航
欢迎来到联合国,您的世界!
Language
العربية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Português
Kiswahili
其它
Hindi हिंदी
Urdu اردو
Global
联合国新闻
全球视野, 常人故事
zh
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素
语言
العربية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Português
Kiswahili
其它
Hindi हिंदी
Urdu اردو
Global
联合国新闻
全球视野, 常人故事
菜单
主页
亚洲及太平洋
非洲
美洲
中东
欧洲
全球议题
和平与安全
经济发展
人道主义援助
气候变化与环境
人权
联合国事务
妇女
法律与预防犯罪
健康及卫生
文化与教育
可持续发展目标
移民与难民
深度报道
人物专访
图片故事
专题报道
秘书长
秘书长发言人
所有发言
精选发言稿
媒体座谈会
公务旅行
新闻媒体
联合国图片
网络电视
会议报道
媒体办证和联络
音像图书馆
语言
العربية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Português
Kiswahili
其它
Hindi हिंदी
Urdu اردو
Global
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素
Audio and Subscription
音频站
订阅
环境署:多国计划生产的化石燃料超过实现升温目标所允许上限的一倍
Unsplash/Johannes Plenio
科学表明,人类必须现在就开始减少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和使用。
打印
电子邮件
环境署:多国计划生产的化石燃料超过实现升温目标所允许上限的一倍
2023年11月8日
气候变化与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今天发布最新报告指出,多国政府计划在2030年生产的化石燃料将比实现1.5℃升温目标允许的水平高出110%,可能会给人类和地球带来毁灭性影响。
这份《2023年生产差距报告》由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SEI)、气候分析研究院(Climate Analytics)、欧洲气候变化智库E3G、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IISD)和环境署共同编写。报告评估了20个主要化石燃料生产国计划和预测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产量,与达成《巴黎协定》升温目标所需的全球水平相对比。报告指出,尽管有151个国家政府已承诺实现净零排放,但全球煤炭产量将在2030年前保持增长,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产量至少将在2050年前保持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化石燃料产量差距将不断扩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报告中指出,各国政府实际上是在加倍增加化石燃料的生产,这会给人类和地球带来双重麻烦。如果不应对气候灾难的根本原因,也就是人们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我们就无法解决气候灾难。主要发现报告的主要发现包括:鉴于碳捕集、碳储存以及二氧化碳脱除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各国应力争到2040年几乎完全淘汰煤炭的生产和使用,到2050年至少将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和使用较2020年减少四分之三。虽然报告中的20个国家中有17个已承诺实现净零排放,且许多国家已经启动了减少化石燃料生产活动排放的举措,但没有一个国家承诺减少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以将升温控制在1.5℃以内。报告指出,在从化石燃料过渡到其他燃料方面,能力更强的政府应制定更具雄心的减排目标,并支持资源有限的国家开展过渡进程。
联合国新闻/赵昀
中国内蒙古沙漠中的光伏发电站。
必须终结化石燃料时代报告显示,许多政府正将化石气体作为一种重要的“过渡”燃料来推动,但并没有在今后放弃化石气体的明确计划。但科学表明,人类必须现在就开始减少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和使用,同时扩大清洁能源的规模,减少一切来源的甲烷排放,以及采取其他气候行动,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将升温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尽管化石燃料是引发气候危机的主要根源,但直到最近几年,化石燃料才出现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在2021年底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政府承诺加快努力,实现“逐步减少目前尚未减少的煤电,逐步淘汰低效的化石燃料补贴”,但并没有同意解决所有化石燃料的生产问题。即将与月底召开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可能是一个关键时刻,届时各国政府将承诺逐步淘汰所有化石燃料,并承认生产商在促进受监管的公平过渡方面必须发挥作用。报告强调,最有能力实现转型、停止化石燃料生产的政府在这方面负有最大责任,同时也要提供资金和支持,帮助其他国家推进这项工作。古特雷斯明确表示:“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必须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化石燃料时代已经走入尾声,它的终结不可避免。我们需要可信的承诺来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提高能源效率,同时确保公正、公平的过渡。”
直接通过您的邮箱接收每日更新 点击此处订阅相关主题
下载适用于您的iOS或Android设备的联合国新闻应用程序
环境署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相关新闻
环境署:超过60个国家承诺减少降温行业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变化大会:全球每年有 7 万亿美元的投资在加剧气候变化
气象组织:2011-2020年经历最暖十年,气候变化速度与影响加剧
媒体资讯
Button collapse
广播业者须知
联合国系统新闻链接
媒体通知
联合国期刊
会议记录
视听图书馆
联合国秘书长
Button collapse
公务旅行
媒体招待会
所有发言
联合国秘书长推特
发言人办公室
Button collapse
最新声明
简报要闻
简报记录
给记者的说明
联系我们
Button collapse
联合国新闻应用程序
微博
RSS
新闻导航
联系信息
Footer menu
网址索引
版权
常见问题解答
欺诈警告
隐私通知
使用条款
Social Media Links
Footer buttons
捐款
打印
电子邮件